【主动创稳】康乐公安“大走访、大采集、大维护”进行时
一张“地图”脑中藏,用脚步丈量社区;两件“法宝”手中握,用服务凝聚民心;三个“帮手”见行动,用真心守护群众。近一个月以来,临夏州康乐县公安局全体民辅警深入基层一线,穿梭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以实干守护平安,开展了一场全方位的“大走访、大采集、大维护”活动。这场活动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创新实践,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康乐县的生动演绎,旨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夯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根基,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绘就“民情地图”
把群众“心上事”当成“上心事”
为确保专项行动靶向精准、落地见效,县局制定了详尽的实施方案和责任清单,形成了严密的责任体系。行动启动前,组织全员业务培训,提升民辅警信息采集、矛盾调解、安全防护的实战能力。
走访的第一步,是走出办公室、沉到基层去。民辅警们摒弃“等群众上门”的旧模式,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采用“分类走访+错时走访”模式。他们利用早晚“黄金时段”,深入居民家中、商户店铺、企业单位,确保走访“不漏一户、不少一人”。累计出动警力2900余人次,走访各类对象52万余户(家)。在这幅用脚步绘就的“民情地图”上,标注的不仅是门牌号码,更是每家每户的急难愁盼。民辅警们详细询问群众的生活状况、邻里关系、实际困难,谁家有孤寡老人需要特殊照顾,哪个路段夜间照明不足存在隐患,哪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这些琐碎却至关重要的信息,被一一采集、记录、归档,累计采集更新各类基础信息68万余条,采集维护率高达130.6%,这个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公安基础信息库,使警务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更重要的是,让民辅警真正感知到了社区的脉搏和民生的温度,为精准服务和精细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每一次敲门、每一次问候、每一次记录,都是在为平安大厦添砖加瓦。
握紧“服务法宝”
向下扎根,凝聚鱼水情深
手提文件袋,揣着民情日志,康乐公安的民辅警们心中谨记两件“法宝”:既要秉持依法办事、维护公平正义的专业素养,更要怀揣用心用情、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宗旨意识。他们坚持“走访即排查、采集即化解”的原则,将排查隐患、化解纠纷、排忧解难贯穿于走访工作的始终。
在走访过程中,民辅警们利用专业知识和调解技巧,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实行“首接负责制”,能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现场化解因宅基地、邻里噪音、债务纠纷等矛盾纠纷18起,化解率达98%,其中绝大部分在“家门口”得到解决,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当场解决的登记造册、明确时限、跟踪化解,排查并整改消防通道堵塞、电线乱拉等安全隐患33处。对于群众的求助与咨询,竭尽所能提供帮助,切实解决了诸如居住证办理、停车管理、消防隐患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同时,还结合近期发案特点,向群众传授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安全知识,帮助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提升群众自我防护能力。
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群众感受到了民辅警的真诚与努力,信任感油然而生,更愿意敞开心扉、提供线索、配合工作,警民之间的鱼水情深在一次次排忧解难中得到深化和凝聚。
汇聚“行动帮手”
群防群治,守护万家灯火
在基层治理的宏大画卷中,康乐公安的“大维护”绝非孤军奋战,而是奏响了一曲多方共治的协奏曲,凝聚了三股关键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一是内部各警种高效协同,二是现代智慧警务科技赋能,三是群防群治的群众网络。
走访采集来的海量信息经过整理分析后,迅速分流至刑侦、治安、交警、网安等警种部门,为他们开展精准打击、重点整治、公共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实现了内部警务资源的高效整合与联动。其次,强化数据应用,为社会治安态势的精准感知和风险预警提供支撑。利用科技手段,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研判,提前预警风险,实现对社会治安态势的精准感知和智慧管控,让“大维护”插上科技的翅膀。最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民辅警们在走访中发展治安积极分子、楼栋长、网格员、志愿者等成为“平安合伙人”,组建义警巡逻队、邻里守望小组等群防群治力量,形成“民警牵头、群众参与、共保平安”的生动局面。
这三个“帮手”协同行动,构成了“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公安机关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局势的治理能力,用真心和实干共同守护着辖区的万家灯火,让平安可见、可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