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公安文联】1945,一个照亮和平的年份

来源:临夏州公安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8-15 05:32
字号:
收藏

八十年前的那个正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瞬间惊醒了饱经苦难的中华大地。当日本投降的广播声刺破长空,那声音不像是从喇叭里传出来的,倒像是从天上滚落下来,落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

重庆的防空洞里,抱着婴儿的母亲突然把脸埋进襁褓,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晋察冀根据地的阵地上,小战士一遍遍地摸着怀里的钢枪,冰冷的枪管上滴落着滚烫的泪珠;东北密林深处,老兵把额头抵在粗糙的树干上,指甲深深掐进树皮里,却发不出一点声音。十四年的屈辱与血泪,在这一刻化作无声的洪流,连呼吸都带着自由的味道。

十四年艰苦卓绝,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以命相搏,用生命和鲜血铺就出了胜利的大道。在河北行唐县的山坳里,22岁的苗国祥被日寇拖向土坑,刺刀抵住他的胸膛。这个沉默整夜的青年突然爆发出惊天怒吼:“我们中国人没有罪!”鲜血洒溅在七月干涸的土地上。左权将军在太行山牺牲前,写给爱妻刘志兰的信墨迹未干,字字都像用血刻下的:“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的弹雨中屹立,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像是民族不屈的呐喊。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下悬崖,如同五道滚滚闪电劈向大地,声响震破了敌人的胆,也托起了整个民族的魂。

胜利从不是天降的恩赐,而是无数人咬牙扛起的重担。“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后方的母亲们熬红了双眼,在油灯下赶制军装,一针一线缝进的是深深的牵挂。多少老农拆下自家的门板,抬着就上了战场。物理学家严济慈带领团队在昆明的研究所里借着微光,制造显微镜、望远镜等电子设备,兑现他“和千千万万中国的读书人一起,为神圣的抗战奉献绵薄之力”的坚定承诺。更有远道而来的白求恩在炮火连天中俯身手术,手术刀映着炮火的光芒,彰显着他超越国界、民族和肤色的无私与奉献。

这些名字,这些面容,早已融进山河,化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他们从来不是写在历史书里冰冷的文字,而是民族血脉里奔腾不息的力量。如今,和平的阳光洒满街道,我们头上顶着警徽,行走在安宁之中。这警徽上闪烁的微光,分明映着当年战场上那无数不肯熄灭的星火,它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在血与火里锤炼出的担当与勇气,从未走远,就在我们肩上。”

八十年斗转星移,淘洗着岁月的河床。然而有一束烽火,从被点燃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永不熄灭。它穿透时间的烟尘,在每一代中华儿女的肩头传递,在每一次对职责的坚守中重新燃起,照亮我们脚下的路,也照亮民族前行的方向。这火,是当年千万人舍命点燃的;这光,要由我们这一代人去守护、去传递——唯有如此,黑夜才会永不到来,黎明方能历久弥新。

/作者

于子洋

临夏州东乡县公安局经侦大队一级警员、果园镇陈何村主任助理。爱好写作,作品曾刊发于甘肃法治报、甘肃公安文联和临夏公安文联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