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罗守泽:案件不破不止

来源:临夏州公安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8-21 09:35
字号:
收藏

从警31年,他一直默默奋战在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岗位上,多次参与重特大案件的现场勘查、检验鉴定,先后勘查各类案事件现场9800余起,出具检验鉴定350余份,利用刑事科学技术支撑破案4000余起,参与侦破各类案件5000余起,其中大要案件126起。

他就是康乐县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刑警大队副大队长、副高级工程师罗守泽。工作以来,罗守泽先后在省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7篇,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并多次获得嘉奖。2020年被省公安厅评为省级业务骨干,2022年成为全省公安机关省级专家人才库首批入库专家。

坚定信念 专心研究

1995年,罗守泽来到临夏州康乐县公安局从事刑事技术工作。一转眼,31年过去了,而今他依然坚守在刑事技术岗位,参与并见证了康乐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手工到自动的发展。

这一切,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我刚到公安局那会儿,刑事技术室还称作技术股,只有1名法医和2名痕迹技术员,法医只做简单的伤情鉴定,痕迹技术员到现场拍照片,绘制现场图。而今,县局成立了司法鉴定中心,增设了电子物证专业,从当时的3人增加到现如今的8人,从事法医、痕迹、电子物证3个专业6个鉴定项目。刑事技术发展紧跟着公安现代警务建设理念。”罗守泽说道。

1995年冬天,县局刑警队接到一起入室盗窃摩托车的报警,现场发现一把被剪断的挂锁,以及翻墙的痕迹。几天后,侦查员从嫌疑人家中查获了一把断线钳交到技术室。罗守泽研究了几天,一点头绪都没有,最后他拿上现场提取的挂锁和断线钳到州局技术科。州局技术员认真讲解了痕迹物证的提取方法和同一认定的理论,这是罗守泽第一次接受痕迹检验理论,他感觉很神奇,主动要求参与鉴定工作。从制作样本到进行检验鉴定,最后到制作鉴定书,得出同一认定结论的那一刻,罗守泽激动和震惊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正是从这个案子开始,罗守泽坚定了自己从事刑事技术这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在干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如饥似渴地搜集各类痕迹检验的专业资料,恶补手印、足迹、工具、枪弹和特殊痕迹的检验鉴定专业知识。

“2000年,我参加了甘肃省公安厅举办的全省第二届痕迹检验班学习,授课老师都是乌国庆、崔道植、李泰山等公安部专家、省厅专家和警院教授,那一次授课,让我更加坚定了我要继续从事刑事技术工作的决心。”罗守泽回忆道。

攻坚克难 业精于细

一直以来,康乐县每起错综复杂的案件现场,都有罗守泽的身影。

“现场留下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罗守泽说道。

2022年2月13日,正是辛丑年正月初二,当人们沉浸在新年的喜气中,康乐县五户乡却发生了一起2死4伤的杀人惨案。案情就是命令,罗守泽召集战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简单了解案情后,立即着手对现场进行勘查。由于案情重大,引起了省公安厅和州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尽快破案是各级领导的要求,更是群众的呼声。因现场涉及的人员多,打斗、追赶、躲藏范围较广,勘查面积大,并且案发当晚下了一场大雪,这对现场勘查带来很大的难度。罗守泽和同事们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以现场为中心,有序推进勘查进度,科学提取现场痕迹物证,认真仔细勘查现场,不放过蛛丝马迹。

嫌疑人到案后承认自己拿了刀,由于紧张,拿着刀子乱扎,扎到谁、扎到哪里他都不记得了,暗示自己是正当防卫。不管怎么审讯,嫌疑人都是这句话,这使审讯陷入了僵局。

罗守泽再次整理现场痕迹物证,结合发案当时的天气状况,认真分析现场痕迹物证的分布特征,重建现场,还原嫌疑人的作案过程。根据现场重建情况与侦查人员认真研究,制定了审讯计划,在反复斗智斗勇的较量中,逐一攻破了嫌疑人心理防线,最终交代了作案的全过程。

2023年1月20日至4月20日,在康乐县苏集镇、八松乡、鸣鹿乡、上湾乡、胭脂镇、草滩乡、白王乡连续发生50余起入室盗窃案,涉案价值达30余万元,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财产损失,也引起了全县人民的恐慌。

案件久侦不破,给刑警大队每位侦查员造成很大压力。罗守泽从现场入手进行分析,在地图上标出作案地点,绘制出作案区域图,整理出18起案件中提取的足迹,认定为同一人所留,从而提出这18起案件并案侦查,同时刻画出嫌疑人的特点。通过这些特征,制定出相应的侦查措施,很快锁定嫌疑人白某某,使此案得以顺利侦破。

案件破获后才进一步得知,嫌疑人白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刑满释放刚满一年,警惕性非常高,一般均在白天踩点,夜晚作案,在踩点和作案时从来不带手机,到现场也从不开车或坐出租车,并避开监控区域,从监控盲区徒步到现场进行作案。

刑侦工作时刻激荡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别人很容易忽略的地方,罗守泽都能注意到每一处被忽略的痕迹,这些成为侦破案件时剥丝抽茧的关键。现场是侦破案件的基础,只有重视现场、研究现场,才能破更多的案件,才能挽回群众更多的损失,罗守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孜孜不倦 工匠精神

“在别人眼里,这份工作平淡、枯燥、乏味,并且又苦又累。我们的工作都在幕后,头顶没有侦查员的光环。而我觉得,我们对现场的执着和深入研究,才是侦查员雷厉风行的底气。只有我们现场勘验得越完美,起诉证据就越充分。”罗守泽说道。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罗守泽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在自制火铳散弹枪的检验方面、交通事故中不同重量级车型相撞所形成损伤方面等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写出论文,发表在专业刊物上。通过总结的这些理论和方法,成功解决了2008年马某用火铳枪打野鸡时误伤致死儿童案件中使用火药量的问题;在2022年的命案中,利用留在儿童颅骨中的刀刃碎片,通过整体分离痕迹检验,得出是嫌疑人使用的刀子所留,对案件的定性起到关键作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罗守泽辛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到各级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动机不在嘴里,行动才是最高准则。一起起可以为案件起到支撑作用的痕检物证,是罗守泽31年如一日,用案件侦办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总结学习得来的。迷雾拨开的背后,是罗守泽起而行之“找苦吃”的韧劲,是不停地重复一个采集物证的动作,是绞尽脑汁攻坚案件的勤奋,是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的匠心精神。

“成功的喜悦也好、吃亏的教训也罢,再多的苦似乎也比不上比对成功那一刻的甜。通过实践得来的所有经验,让我受益匪浅。”罗守泽如是说。

已到知天命之年的罗守泽,现今已是满头白发,但仍然和年轻战友共同奋斗在刑侦工作的第一线。不管在刑侦大讲堂上传授工作经验,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交流中,他尽可能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不忘初心,以点滴行动书写“最美”警察故事,用碧血丹心唱响“此生无悔披战甲”的铮铮誓言。

案件不破不止,刑事技术工作者永远在路上。